精彩图片

粤桂扶贫协作鹤山扶贫车间里一片忙碌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9-07-30 21:18       点击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曾经播撒龙州起义革命火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故乡。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条件限制,龙州的发展缓慢,于1986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

“盼了几十年,终于脱贫了!”2018年8月,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消息迅速传遍全县,乡亲们奔走相告。这座集“老少边山穷”为一身的边境小城,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经过苦干实干打赢了一场硬仗。

靠“边”吃“边” 边贸政策帮扶一批

龙州起义纪念馆内珍藏的红军帽徽

龙州起义纪念馆内珍藏着两枚不一样的红军帽徽——椭圆形的铜牌上,凸现着斧头、镰刀和五角星图案。打铁匠出身的红八军卫士排排长谢德成(后改名梁玉汉)曾参与红军帽徽的制作。新中国成立后,梁玉汉把家安在了曾经浴血奋战的龙州。

70年光阴飞逝,梁玉汉已经故去,他的儿子梁炳聪也已年届古稀,孙子梁海辉、梁海剑相继成家,并合伙做进口加工生意。

龙州与越南接壤,距越南首都河内不足200千米,边境线长达184千米。尽管“打开门就是越南”,梁海辉、梁海剑一开始却选择在与龙州相邻的凭祥市创业。兄弟俩为何舍近求远?通关不方便是主要原因。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边民“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的窘境,龙州快马加鞭进行口岸及边民互市贸易点的建设,引导边民开展边境贸易、发展边贸产业。

在选址地几乎没有一块广阔平地的恶劣条件下,建设者们移山填谷、穿山架桥、克难攻坚,在最早开工建设的那花屯一连开挖了四座山头。

龙州水口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赵华至今还难忘被山蚂蝗叮咬的惨痛经历。“边境一带谷深林密,山蚂蝗特别多。施工期间,尽管我们每天都扎紧裤管,还是防不胜防。每天收工回来,我们坐在马路旁,把鞋子袜子一脱,总能抓出吸血吸得饱饱的山蚂蝗。”

龙州水口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赵华介绍口岸建设过程

长期窝在山沟沟里的边民思想闭塞,接触不到新信息和新观念,也就看不到边境贸易的前景。“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分批组织边民到凭祥、东兴等邻近边贸地区,实地看看人家怎么做边贸生意。这么一来二去,脑子活泛的边民就率先干起来了。”赵华说。

按照国家政策,边民每人每日通过互市贸易进口商品,价值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借助政策红利,龙州组建起边贸互助组,一方面由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边民参与边贸互市,通过运输、装卸、进出口代理等获得多重收入,另一方面以边民互助组集体作为互市主体向海关申报,充分释放互市政策的集合效应。

在布局互市点,正忙着申报冰冻海虾的贫困户农雪梅说:“参加边贸互助组,有专门的人去对接,我也不用操心手续问题,每天能赚100元左右,这可比种地看天吃饭强多了。”

据龙州县扶贫办副主任黄华山介绍,2018年,该县覆盖沿边所有村屯的231个边贸互助组生意红火,有包括8076名贫困群众在内的2.4万多人实现就业增收。

梁海辉兄弟俩在村口建起扶贫车间

梁海辉、梁海剑去年把生意从凭祥转移回家乡,在村口建起了扶贫车间。盛夏时节,芒果开始上市,扶贫车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从越南、柬埔寨进口的芒果,在这里经过去皮、切片、干燥、包装后,被制成芒果干,再按照订单发往上海、深圳等地。眼下,农村电商方兴未艾,兄弟俩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他们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批发形式,正在招揽电商人才,准备网上“掘金”。

“搬”出来的幸福 易地扶贫搬迁帮扶一批

搬迁户赵仁把新家布置得十分漂亮

十字绣、折扇、盆栽、旅游地图……搬迁户赵仁把新家布置得十分漂亮。“我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整个屋子都黑压压的,再加上那个时候能吃上饱饭都不容易,哪里有心思有多余的钱来布置房间。其实,生活本该如此啊!”赵仁感慨道。

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守边的特殊需要,龙州创新推出“易地搬迁+边贸扶贫+驻边守疆”模式,紧邻边境口岸和互市区(点)统一规划建设了水口、布局、科甲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困难群众搬离深山。自愿搬迁至边境0—3公里安置点的贫困户,不仅可以领到每人每月167元的生活补助,还可以享受每人1000元的入住奖补。

水口镇“共宜幸福家园”社区

在水口镇,一座由16栋住宅楼组成的“共宜幸福家园”依水而建,与国家一类口岸水口口岸隔河相望。梁荣章一家去年从彬桥乡绕秀村搬迁来此,三室一厅的新房宽敞明亮。“这下终于可以吃上新鲜的鱼了!”乔迁之日,一家人相互打趣。原来,因为绕秀村位置偏远,过去村民要想赶集就得跋涉四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往下洞镇,来回就得要八九个小时。每次买鱼都得在镇上处理好再撒上一层盐,否则还没回到家,鱼就发臭了。

响应“守边固边富边”号召,潘玉强一家告别破旧的瓦房,搬到了“共宜幸福家园”。经过公开招聘,潘玉强还当上了社区居委会主任。

潘玉强夫妻俩邀请同村好友来新家做客

“缴纳10000元就得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床铺和煤气灶都配齐了,直接拎包入住,你说好不好?”潘玉强邀请同村好友来新家做客。在开怀畅饮之际,他算了一笔账:一家四口入住时领了4000元奖补,夫妻俩每个月各有167元的生活补助,自己在社区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妻子在社区的扶贫车间工作每月收入至少2000元。

“共宜幸福家园”共搬迁安置772户2391人,现已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就业。为此,该县配套建设了扶贫产业园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工作岗位。

粤桂扶贫协作鹤山扶贫车间里一片忙碌

粤桂扶贫协作鹤山扶贫车间在“共宜幸福家园”刚开工,驻社区扶贫工作队员蒙德正张罗着招工。“我们是生产耳机的,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计划在这里招工400人至500人,按件计酬,大家多劳多得。”扶贫车间负责人柏晨辉说。

因地制宜挖穷根 产业带动帮扶一批

今年春节,下冻镇扶伦村板端屯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一睹跑马洞的风采。仅春节期间,板端屯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收入超过60万元。

跑马洞是板端屯内的天然溶洞,因洞内宽敞到可以跑马而得名,被称为“龙州八大自然景观”之一。然而,板端屯的村民却守着这样一个“宝洞”过了几十年苦日子。

2016年,有外地酒商相中了跑马洞,想以每年1万元租下跑马洞来藏酒。那时,跑马洞门前杂草丛生,没有任何旅游配套设施,村民们起早贪黑忙着种甘蔗,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

酒商的到来,让当时派驻扶伦村的第一书记肖穆辉察觉到了跑马洞的经济价值。肖穆辉组织屯里有想法、有干劲的村民代表前往南宁、大新等地考察。看到其他市县的溶洞生态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大伙的心里也燃起了希望。

“租金一年1万元,我们搞旅游的话,一年的营业额怎么着也不止这个数吧!”村民们终于意识到,自己家门口的山洞原来是个“宝洞”。考察回来后,板端屯马上召开村民大会,全屯70户村民全部参股,自筹资金155万元,成立野望云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热火朝天地开发建设跑马洞景区。

跑马洞景区

去年春节,跑马洞景区正式营业。景区向村民提供了卖门票、除杂草、搞卫生等岗位,工钱每天100元,再加上每股2000元的年终分红,确保每一户都能吃上“旅游饭”。“景区去年带动了屯里18户贫困户脱贫,其中就包括我。”野望云端旅游公司负责人梁伟东笑着说。

板端屯正在进行楼房外立面改造

趁着旅游淡季,扶伦村第二任第一书记廖煜彧正与几名公司骨干谋划着扩大板端屯的旅游版图,建设真人CS野战区、花田、壮乡特色栈道。

龙州坐落在喀斯特地貌典型的群峰间,境内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板端屯开发了喀斯特天然溶洞,逐卜乡弄岗村则把目光锁定在喀斯特岩溶山弄里的鸟儿身上。

弄岗村地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区里栖息着240多种鸟类,包括10余种珍稀鸟类,村民们自幼见惯了百鸟齐鸣,丝毫没有意识到这里蕴藏的商机。

2008年,广西鸟类学家周放、蒋爱伍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个鸟类新品种,命名为“弄岗穗鹛”,引起鸟类学界轰动。随着世界各地的爱鸟人士纷至沓来,龙州顺势建设了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并把“观鸟经济”作为精准扶贫的手段,指导村民改建民宿、成立“鸟导”队、制定爱鸟护鸟村规,逐渐形成以观鸟、拍鸟为主的休闲生态旅游产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崇左市委常委、龙州县委书记秦昆曾多次表示:“脱贫摘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致富奔小康才是一场大考。龙州的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要继续跟踪帮扶,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能致富。”

当前,广西上下正在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面对巩固脱贫成果这个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龙州县通过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同时选派7000多名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带领村民发展互市贸易、乡村旅游、落地加工、特色种养等产业,进一步帮助群众增收,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完)

相关链接:

专题:跨越70年 中国的故事(广西篇)

广西:山水秀 百姓富

生态美了 旅游旺了

广西去年脱贫116.23万人